2025-10-23
返回列表
围绕外周疼痛信号的精准抑制,星智云开在DRG电生理检测与心脏安全性评价提供检测服务。本文依据 Vertex Pharmaceuticals Incorporated 在 Pain and Therapy(2025)发表的研究,聚焦Suzetrigine这一高选择性 NaV1.8 抑制剂在药物发现与临床前阶段的关键方法学路径,包括靶点生物学确证、跨亚型电生理选择性评估、结合位点去卷积、人源DRG功能读出、化学与药理建模、次级药理筛查与成瘾潜力评估、以及系统性非临床安全性研究,不涉及任何临床层面的内容。
在发现阶段,研究团队首先利用大规模公共转录组数据库,对编码 NaV1.8 的基因 SCN10A 在人类组织中的表达进行系统检索与定量判定。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在人类脑、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区域的表达均处于检测阈值以下,未达到功能相关水平,而在外周感觉神经元中则呈明显高表达分布。 这一结果明确了 NaV1.8 的生物学表达边界:它主要参与外周神经元的疼痛信号传导,而在中枢神经组织中几乎缺乏表达。这一“外周限定性”特征为药物设计提供了关键的生物学依据,使研发者能够在靶向外周疼痛信号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中枢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
在发现阶段,研究团队采用多平台自动化膜片钳系统(Q-Patch、Qube、IonWorks 等),利用分别表达不同人源 NaV 亚型的细胞模型,对 Suzetrigine 在多种通道构象状态下(包括封闭态与失活态)的抑制效力进行系统测定。实验以 NaV1.8 的首脉冲 IC50 为参考基准,量化比较其对各亚型的相对抑制强度。结果显示,Suzetrigine 对 NaV1.8 的效力达到亚纳摩尔级别,而对其他 NaV 亚型的抑制差异超过 31,000 倍,确立了其在钠通道家族中的高度选择性谱系。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进一步在 180 个非 NaV 靶标(包括人源受体、离子通道与转运体)上进行了次级药理筛查。结果表明,在预计临床暴露浓度之上仍保持高安全裕度,未观察到显著结合或功能活性。这一纵向(构象依赖)与横向(亚型/非 NaV 靶点)双维度的电生理—次级药理矩阵,构成了发现阶段验证 Suzetrigine “高选择性与干净谱系”的核心证据链。
为揭示 Suzetrigine 与 NaV1.8 通道之间的相互作用位点,研究团队通过 NaV1.8 与 NaV1.2 的电压感受结构域(VSD)域交换实验确定药物敏感性由 NaV1.8 的 VSD2 所决定。进一步在该区域内进行亚结构级别的序列替换,发现敏感性可进一步定位至 S3–S4 外环的特定氨基酸片段(例如 KKGS)。该结果表明,NaV1.8 对 Suzetrigine 的高亲和性主要由这一短序列介导。结合放射性标记配体对纯化 VSD2 嵌合蛋白进行直接结合实验,研究测得该结构域的表观亲和力(Kd)并证实了 Suzetrigine 与 NaV1.8 VSD2 的特异结合。功能性测试显示,通过预脉冲电压序列分析,Suzetrigine 更倾向于在通道的闭合态实现抑制,区别于传统局麻药偏向开放或失活态阻断的机制特征。由此形成“位点—构象—功能”的三重证据链,明确了其作用机制为 VSD2 位点结合介导的闭合态稳定化,即一种典型的变构抑制模式。
研究在来源于人类供体的背根神经节(DRG)感觉神经元上开展手动膜片电钳实验,采用电流夹持与电流注入两种模式,评估 Suzetrigine 对动作电位发放的影响。实验按照最小诱发阈(rheobase)的 1.1 倍设置重复刺激方案,记录不同浓度下化合物对动作电位频率的抑制曲线。 结果显示,自 1 nM 起 Suzetrigine 即可在部分 DRG 神经元中显著减少放电次数,10 nM 时达到接近最大抑制效果。这一结果清晰地建立了分子水平 NaV1.8 抑制与神经元层面疼痛信号减少之间的直接关联,构成了从分子机制到生理效应的同源验证环节,也为发现与临床前阶段之间的机制衔接提供了功能依据。
在化学信息学分析中,研究采用 MACCS 分子指纹与 Tanimoto 系数计算 Suzetrigine 与受管制精神活性物质的结构相似度。结果表明,其最高相似度远低于常用的“同靶可能性”阈值,说明 Suzetrigine 的化学骨架与成瘾相关分子类别之间存在明确区隔。该结果为其低依赖风险提供了结构层面的佐证。 药理建模方面,研究使用 BIGL(Bliss Independence Generalized Loewe)框架,对 Suzetrigine 与两种局麻药(布比卡因、罗哌卡因)在 NaV1.8 通道上的联合作用进行剂量矩阵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药物之间呈加和效应而非协同或拮抗,并且在 NaV1.2 上不表现出加和效应。这一差异与各自的亚型选择性和结合位点差异相吻合,为后续的联合用药策略与机制相容性研究提供了可量化的实验依据。
在跨物种验证阶段,研究者以人、猴、鼠、犬等多种来源的 DRG 神经元为模型,利用手动膜片电钳技术测定 Suzetrigine 对 TTX-resistant 电流的抑制效力。数据表明,该化合物在人和猴 DRG 神经元中表现出最高敏感性,鼠次之,而犬的反应最弱,显示出明显的种属差异。 基于这些结果,研究团队选择猴和鼠作为主要的系统性非临床模型。这一决策使得体外效力与体内暴露—安全性评价之间建立了合理映射,为后续 GLP 条件下的毒理与药代研究奠定了物种选择基础。
在临床前阶段,研究围绕心血管、呼吸、中枢行为学及依赖性风险开展系统的 GLP 级安全性评估。心血管与呼吸功能通过有创与无创遥测及心电记录进行监测,单次和重复给药均未出现血压、心率或心电传导间期异常。中枢行为学评估使用灵长类功能观察组合(FOB)方法,在多倍暴露条件下未观察到兴奋或镇静表现。 依赖性方面,采用雌性大鼠 30 天重复给药后突然停药的身体依赖模型,监测体重、体温和运动活动等客观指标,与阳性对照(吗啡)组形成明显区分,Suzetrigine 组未出现戒断反应。整体毒理分析覆盖多系统器质性及生化指标,并结合体内暴露倍数进行解释,验证了该药物“外周靶点、全身安全”的一致性特征。
该研究在发现与临床前阶段建立了一个可迁移的研发模式:以公共组学数据明确靶点分布边界,以矩阵化电生理评估亚型选择性与构象依赖性,以域交换和放射性结合实验定位关键结合位点与亲和力。 进一步通过人源 DRG 功能验证实现机制—效应桥接,并结合结构相似性与药理加和模型刻画成瘾潜力及药物相容性,最终以 GLP 条件下的系统安全性评估构建跨物种一致性验证链。整体流程严格围绕 NaV1.8 选择性抑制与闭合态稳定化机制展开,形成“从分子到系统”的完整方法学坐标,为后续疼痛药物研发提供了可复制的实验框架。
星智云开(Sparkmind)是一家专注于神经科学与心血管研究的CRO,提供基于电生理与生物显微成像的技术服务,助力创新药研发与机制探索。
Osteen JD, Immani S, Tapley TL, et al. Pharmacology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 Suzetrigine, a Potent and Selective NaV1.8 Pain Signal Inhibitor for the Treatment of Moderate to Severe Pain. Pain and Therapy. 2025;14:655–674. https://doi.org/10.1007/s40122-024-00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