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星智云开提供针对脉冲场消融/电穿孔技术建立的体外心肌细胞检测服务平台,为创新PFA医疗器械提供机制探索和量化数据支持。本文基于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evelopment and Disease(2022)发表的“Electroporation Parameters for Human Cardiomyocyte Ablation In Vitro”(Baena-Montes 等)进行解读,聚焦人源心肌细胞在不同电穿孔(IRE)参数下的死亡阈值、病灶可调性与延迟性细胞死亡特征,为脉冲场消融(PFA)参数优化提供量化依据。
热消融(射频/冷冻)存在热扩散带来的旁损风险。不可逆电穿孔(IRE)通过短时高电场诱导细胞膜纳米孔形成,实现以组织阈值差异为基础的选择性消融。本文献以人源 AC16 心肌细胞为模型,系统量化电场强度、脉冲宽度、脉冲数量/通电时程(on-time)与细胞死亡/病灶几何之间的关系,回答“在人源心肌层面如何用参数‘精确开火’”。
方法学以参数剂量–细胞反应为主线:在可控电极几何与波形下,查找“最小有效电场 × on-time”的死亡阈值,并观察 0.5/2/24 h 的时间演化。
1)阈值明确:100 µs 脉冲、on-time 3 ms 时,≥ 750 V/cm引发显著死亡;将 on-time 延长至60 ms,有效阈值降至约500 V/cm。当使用2/5 µs超短脉冲时,需电场> 1000 V/cm才产生显著死亡。
2)病灶可调:在相同电场下,增加 bursts/on-time 可显著扩大病灶面积与周长;提示on-time 比绝对电压更决定病灶尺寸,为“低电压×长 on-time”与“高电压×短 on-time”的等效策略提供依据。
3)延迟性细胞死亡:二维模型显示,部分细胞死亡在 24 h内持续增加;在 600 V、2 µs、100 bursts 条件下,病灶面积/最大径/周长于 24 h 明显上升,而 250 bursts 下该时间依赖性减弱,提示近阈值条件更易呈现“延迟凋亡”表型。
数值模型显示,电场在病灶中心接近≈ 900 V/cm,对应快速坏死;向外沿梯度衰减区域,出现凋亡或可逆电穿孔。该空间分层与显微读出(面积/周长/最大径)的时间演化一致,支持用参数整定实现对“坏死核区”与“凋亡环带”的相对配比控制。
该研究以人源心肌细胞建立了明确的电场阈值–on-time–病灶尺寸关系,并揭示延迟性细胞死亡在近阈值条件下的显著性。核心信息是:病灶可被参数化调控,而“更准”比“更猛”更重要。
Baena-Montes J.M., O’Halloran T., Clarke C., Donaghey K., Dunne E., O’Halloran M., Quinlan L.R. Electroporation Parameters for Human Cardiomyocyte Ablation In Vitro.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evelopment and Disease. 2022;9(8):240. doi:10.3390/jcdd908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