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科学资讯

首页 > 新闻与活动 > 科学资讯

从DRG感觉神经元培养到荧光共聚焦验证:疼痛机制研究的新路径

2025-10-07
返回列表

背景

疼痛机制研究一直是神经科学和药物开发中的核心难题。尽管已有多种镇痛药上市,但中枢副作用、成瘾性以及动物实验结果与临床疗效不符的问题长期存在。关键原因在于:模型不够接近人类生理状态、检测手段无法精确呈现分子级信号变化。

近日,发表于 Cells (2025) 的研究由德国夏里特医学院团队完成,他们首次在人类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中系统识别了阿片受体(MOR、DOR、KOR)及相关配体前体的表达,并结合成像与功能验证技术揭示了外周神经系统在疼痛调控中的新机制。这一研究不仅拓展了基础科学认识,也凸显出先进模型与成像检测的重要性。

研究设计与技术路线

研究团队基于临床来源的人源 DRG 样本,构建了可维持神经活性的体外模型,并采用多层验证策略:

  • 人源背根神经节离体培养模型;
  • 免疫荧光与共聚焦成像技术(标记 MOR、TRPV1、Nav1.8 等);
  • qRT-PCR 与膜片钳电生理检测;
  • 纳洛酮拮抗实验验证药物特异性;
  • 图像定量与信号共定位分析。

通过该体系,研究者首次在人体外周神经元水平上实现了从分子表达 → 成像定位 → 功能验证的完整闭环,证明了阿片受体在外周疼痛调节中的活性存在。

成像检测技术:让“疼痛信号”可视化

在该研究中,共聚焦成像(Confocal Imaging)成为核心工具。研究人员使用多通道免疫标记结合自动识别算法,对受体与疼痛信号分子进行空间共定位分析。

成像数据通过专用软件(如 CellProfilerImageJ)进行定量分析,输出以下关键参数:

  • 靶点表达强度与分布密度;
  • 神经元亚群的受体共表达比例;
  • 药物处理前后信号差异与统计显著性。

这种成像体系让疼痛机制研究从“假设推测”进入到“定量可视化”阶段,为靶向药物设计与疗效评估提供了客观依据。

科研与应用前景

研究结果证实,外周阿片受体不仅存在且具有活性,为“非中枢依赖型止痛”提供了全新方向。这意味着未来可通过外周作用药物实现高效镇痛而不产生成瘾,对术后疼痛、慢性炎症性疼痛等均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在科研技术层面,这一研究模式为模型构建与检测体系的整合提供了样本,也为药企和实验室的疼痛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参考。

星智云开可提供的模型与检测服务

  • DRG 离体神经元模型:用于疼痛通路、神经信号与药物筛选研究;
  • 免疫荧光/多靶共定位成像检测:可定制 MOR、TRPV1、Nav1.8、KOR 等组合,可选共聚焦或高分辨成像;
  • 电生理与钙信号分析:检测药物作用机制与离子通道响应;
  • 图像定量分析与报告输出:自动识别、信号比对、结果可视化。

我们可为科研团队、药企客户提供从 模型建立 → 成像检测 → 数据分析 → 报告交付 的一体化服务,助力项目快速推进与成果发表。

结语

从体外模型到成像检测,科研的每一次技术创新,都是让“看不见的机制”变得清晰。疼痛研究的突破,不仅依赖药物本身,更源于模型的真实与检测的精确。 如果您正在寻找可靠的离体疼痛机制研究模型或高分辨成像检测平台,欢迎与我们团队联系,一起让科研更高效、更可验证。

参考文献

Weiss T, Schmidt M, Wüst H,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opioid receptors and peptide precursors in human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 expressing pain-signaling molecules confirms their potential as analgesic targets. Cells. 2025;14(6):694. doi:10.3390/cells14060694

相关新闻

电话咨询

联系电话:

025-58277019

微信咨询

打开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