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科学资讯

首页 > 新闻与活动 > 科学资讯

基于荧光的高通量离子通道筛选:药物发现中膜电位与离子流探针/染料的应用

2025-10-18
返回列表
星智云开基于新型探针/染料的成像筛选服务

离子通道是生物膜上形成孔道的跨膜蛋白,调控着信号传导、兴奋传递与代谢平衡。约18%的小分子药物靶向离子通道,它们既是药物研发的重要目标,也可能成为毒性风险的来源。传统的膜片钳电生理虽是金标准,但成本高、通量低。荧光检测技术的出现,为离子通道调控研究打开了通向高通量筛选的新窗口。

两大读出路线:膜电位染料 × 离子流探针/染料

荧光法主要有两条路线:膜电位敏感染料离子流探针/染料(离子流探针/染料,即“离子敏感荧光探针”,通过荧光变化反映离子浓度与通道活性)。

① 膜电位敏感染料:用光追踪“电”

膜电位读出以整体电位变化为信号来源,适合快速反应的电压门控或受体门控通道。常见策略包括:

  • 膜分布型染料: 随去/复极化在膜内外重新分布,荧光随之变化;优点是方案简便,适配多细胞类型。
  • FRET 架构: 以膜锚定的供/受体染料实现能量转移读出,信噪更稳定,响应更快,适合记录瞬态变化。
  • 基因编码电压指示器: 在特定细胞类型表达,便于长期监测与细胞特异性研究,但响应幅度与速度需评估。
适用场景提示: 快速动力学、整体膜电位改变、多通道协同效应的综合监测与快速预筛。

② 离子流探针/染料:用浓度变化映射“流”

离子流路线通过荧光指示剂感知细胞内离子浓度变化,以此间接反映离子跨膜通量与通道状态。常见分类:

  • 强度型探针: 单波段读出,灵敏度高、仪器要求低,适合大规模 HTS。
  • 比率型探针: 双波段比值内校准,能抵消装载量、厚度与照明差异带来的噪声,适合需要稳健比对的实验。
  • 基因编码离子传感器: 细胞内自表达,避免外源染料干扰,利于难转染或特定谱系研究。
  • 替代离子策略: 在生理离子难以稳定读出的场景,可用替代离子提升信噪(需评估特异性与生理相关性)。
适用场景提示: 需要更“通道特异”的读数、希望拆解离子谱系贡献、或与膜电位读出形成多模态互证。

表1. RTCA 与基于荧光的 Ca²⁺ 检测在心肌细胞收缩频率监测中的比较

本表比较了实时细胞分析(RTCA)与基于荧光的 Ca²⁺ 检测法在监测新生大鼠心肌细胞收缩频率变化及药物心脏毒性反应中的应用。
细胞运动引起的阻抗变化通过 xCELLigence® RTCA CardioECR 系统记录;细胞内钙离子变化则采用 EarlyTox® Ca²⁺ 离子流荧光探针 进行测定。

化合物 Ca²⁺ 检测 (EarlyTox®)
EC50 (nM, 置信区间)
阻抗分析 (RTCA)
EC50 (nM, 置信区间)
维拉帕米 (Verapamil) 20 (10–80) 40 (30–70)
异丙肾上腺素 (Isoproterenol) 0.8 (0.2–1) 6 (2–20)
E-4031 7 (6–9) 30 (20–40)
胺碘酮 (Amiodaron) 1100 (1000–1300) 900 (200–1300)
多柔比星 (Doxorubicin) 1700 (1000–2100) 6300 (5800–6600)
普萘洛尔 (Propranolol) 90 (40–100) 200 (20–300)

注:表中数值为 EC50(化合物引起 Ca²⁺ 释放或自发收缩频率变化的 50% 有效浓度),单位均为 nM,括号内为 95% 置信区间。
所有数据均为两次独立实验、每次三重复的算术平均值,显著性水平 p = 0.05。

表2. 常用的荧光离子流探针及其特性(适用于高通量筛选)

本表列出了常用于检测细胞内离子(包括替代离子)的荧光离子流探针及其主要性质。这些探针具有高灵敏度和自动化兼容性,适用于高通量药物筛选。

离子类型 探针名称 是否比率型 说明与特性
钙 (Calcium) Fluo-8 AM 高荧光强度、选择性好、响应迅速、光漂白,可免洗。
Fura-2 AM 紫外激发,双波长测量,对pH变化敏感,需洗涤步骤。
Fura-8 AM 改进型Fura-2,选择性与荧光强度更高。
X-Rhod-1 AM 红移发射,适合深层成像,信噪比高、光稳定性好、钙亲和力强,需洗涤。
钠 (Sodium) CoroNa™ Green AM 高灵敏度、特异性适中、细胞通透性好,可检测宽范围钠浓度。
SBFI AM 信噪比低、特异性弱,需双波长紫外激发,荧光量子效率较低。
Sodium Green AM 灵敏度低于 CoroNa™ Green AM,光漂白明显,细胞通透性较差。
CoroNa™ Red AM 红移激发,定位于线粒体,特异性好。
钾 (Potassium) IPG-4 AM 高灵敏度与良好特异性。
FluxOR™ 染料(以 Tl⁺ 代离子) 高灵敏度与高特异性,常用于替代离子检测法。
氯 (Chloride) PBFI AM 特异性低,荧光量子效率低,信噪比有限。
MQAE 高灵敏度,高荧光量子效率,需洗涤,膜通透性低。
SPQ 中等灵敏度,特异性有限,膜通透性较低。
Dihydro MEQ 膜通透性高,易自发氧化。

注:比率型探针可通过双波长比值校正成像误差,适合定量;非比率型探针具有更高灵敏度,适合高通量筛选。
AM 形式探针为膜通透性酯化前体,可在细胞内水解为活性离子敏感染料。

表3. 离子流探针与膜电位探针在高通量筛选(HTS)中的比较

本表比较了基于离子流与膜电位的荧光检测方法在高通量药物筛选中的差异,包括测量原理、特异性、灵敏度与应用场景等。两种方法常互补使用,以平衡速度与特异性。

比较维度 膜电位探针 离子流探针
测量类型 记录膜电位变化 检测离子跨膜流速变化
特异性 不区分离子类型,仅反映总体膜电位变化 离子类型特异性强,可区分不同通道活性
灵敏度 取决于探针性能与细胞类型 取决于探针性能与目标离子类型
适用范围 广泛适用于电压门控、配体门控通道及交换体 与膜电位探针类似,但受限于特定离子探针的可用性
干扰敏感性 易受非特异性结合、细胞状态变化等干扰 对非相关信号不敏感,抗干扰性更好
动态响应时间 响应速度快,适用于快速电活动 部分探针反应略慢,受离子平衡时间限制
定量测量能力 需复杂校准,难以获得绝对膜电位数据 可定量测定离子流速,校准后精度较高
是否可实时监测 可实时监测 可实时监测
动态范围 范围较窄 范围较宽,适合多通道复合检测
信噪比 较低 较高,读数更稳定

注:膜电位探针适合快速动力学与整体膜电活动分析;离子流探针可提供更强的离子类型分辨率与高信噪数据。
两者结合可在高通量筛选中形成互补策略:先快速定位,再精确定量。

从“架构”到“流程”:建立可复现、可放大的 HTS 体系

  1. 细胞模型与表达体系: 稳定细胞株便于一致性;诱导表达与瞬转能缓解过表达负担;必要时引入 iPSC 衍生细胞、原代细胞或类器官做生理相关性验证。
  2. 板型与涂层: 以黑壁光学底板为主;弱黏附细胞可用基质蛋白或阳离子聚合物增强附着,注意毒性与批次一致性。
  3. 染料选择与装载: 兼顾通透性、光稳定与细胞相容性;AM 酯有助跨膜并在胞内“截留”;必要时用助溶剂或外液猝灭剂减少背景。
  4. 缓冲与溶剂效应: 维持稳定 pH 与离子环境;统一 DMSO 比例并设置空白/溶剂对照,避免体系性偏移。
  5. 加药与读数设备: 快速通道建议用同步加药成像平台;慢速反应可分步加药 + 板式读数;多模式读出(膜电位 + 离子流)提升可解释性。

质量控制与统计学:从信噪到可比性的闭环

  • 信号窗口与稳健性: 通过正/负对照、时间窗与曝光策略优化信号幅度与稳定性。
  • 板内/板间一致性: 采用标准化布板与批处理流程,设置边缘效应监测,定期追踪关键性能指标。
  • 验证与溯源: 用机制已知的参考化合物交叉验证;将“荧光读数”与“电生理/阻抗/MEAs”等手段互证。

常见偏差与避坑清单:把伪读数关在体系之外

  • 染料-通道相互作用: 个别染料可能调制通道本身;需在无靶细胞或抑制条件下做背景校验。
  • pH 与光漂白: pH 波动、长时间曝光会改变信号基线;通过缓冲体系与低光剂量策略缓解。
  • 膜通透与外排: 有机阴离子转运体可外排探针;可考虑抑制剂或替代细胞模型。
  • 受体脱敏与内吞: 长时程刺激引起反应递减;优化加药节奏与读数时间窗。

快速决策树:若追求“速度与规模”,以膜电位读出为主;若追求“靶向离子特异性与机制可解释”,以离子流探针/染料为主;在关键化合物阶段,引入电生理与无标记手段做交叉验证。

多模态读出与自动化的深度融合

未来趋势是多模态融合(膜电位 + 离子流 + 形态学)、自动化加药与成像的流水线化,以及与算法模型的联动筛选。荧光读出与电生理并非二选一,而是“初筛—复筛—精验证”的方法学拼图。

参考与来源

  1. Voldřich J., Matoušová M., Šmídková M., Mertlíková-Kaiserová H. Fluorescence-Based HTS Assays for Ion Channel Modulation in Drug Discovery Pipelines. ChemMedChem (2024), e202400383. Open-access review.

相关新闻

电话咨询

联系电话:

025-58277019

微信咨询

打开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