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科学资讯

首页 > 新闻与活动 > 科学资讯

评估药物诱导的心肌细胞线粒体毒性:对临床前心脏安全性评估的意义

2025-10-21
返回列表

基于Pharmaceutics 的review “Assessing Drug-Induced Mitochondrial Toxicity in Cardiomyocytes” (Tang et al., 2022). 本解读仅对原文观点做结构化梳理与延展思考,便于转化为具体的心脏安全前期评估策略。

1) 为什么要把“线粒体毒性”前移到常规心脏安全评估?

过去心脏安全聚焦致心律失常(QT/TdP),但临床撤药与警示中有相当比例与线粒体损伤相关(能量代谢障碍、氧化应激、凋亡/自噬异常等)。心肌是高能量需求组织(线粒体占细胞体积的30–40%,单位时间ATP通量极高),因此对OXPHOS抑制、mPTP开启、mtROS累积、mtDNA损伤极为敏感;多类药物(抗肿瘤、NSAIDs、抗感染、麻醉/局麻药等)均可在临床相关暴露下引起线粒体功能受损并表现为心衰、心肌病或心律失常风险提升。将“线粒体毒性”与“致心律失常风险”并行纳入前期评估,有助于减少意外心脏毒性在中后期暴露出来的概率,亦可解释“QT正常但心肌功能下降”的不一致现象。

2) 机制脉络:从结构到功能的六大靶点

  • 结构与超微形态:肿胀、嵴消失、基质清亮、膜破裂——常见于蒽环类、TKIs、As2O3等处理;TEM与高内涵成像可作为早期读出。
  • 底物代谢与TCA:PDH/FAO受抑→乙酰辅酶A供给不足,进一步牵连OXPHOS效率。
  • OXPHOS/呼吸链:多药物可直接抑制复合体I–V或下调其表达,引发膜电位(ΔΨm)崩塌与ATP耗竭。
  • 氧化还原稳态:电子外泄→mtROS过量;抗氧体系(SOD、GSH等)失衡后进一步损害蛋白/脂质/mtDNA。
  • mPTP开启:Ca2+过载与氧化应激触发通道开放,细胞色素c泄漏→凋亡级联。
  • 线粒体质量控制(MQC):生物发生(PGC-1α/NRFs)受抑或自噬/线粒体自噬(PINK1-Parkin、BNIP3/FUNDC1通路)失衡,导致受损线粒体清除不足或过度清除。
全面的成像和功能筛选服务

3) 模型选择:为何“成人原代/人源模型优先”?

与胚胎/新生期细胞系相比,成人原代人心肌细胞在能量代谢谱(以FAO为主)、线粒体分布与兴奋-收缩耦联上更接近临床现实,更适合评估药物对ΔΨm、ATP、呼吸链复合体活性及形态学的综合影响;人源iPSC-CM具备通量与遗传可塑性优势,可与原代模型互补,用于高通量筛查与机制归因。

原代心肌细胞相关服务

4) 可落地的“分层式评估矩阵”

目标:以最小实验集覆盖“形态—能量—信号—凋亡/应激—质量控制”关键维度;同时兼顾通量与可转化性。

  1. 一级(高通量筛查,机制指纹):iPSC-CM/成人原代微孔板平台,测ΔΨm(JC-1/TMRM)、ATP含量、OCR/ECAR(Seahorse)、mtROS、细胞活力;并行免疫/探针高内涵成像(TOM20、MitoTracker)读取网络连续性与线粒体面积分布。
  2. 二级(功能确认,模块定位):呼吸链复合体I–V酶活/蛋白表达谱,PDH/FAO关键酶活;Ca2+诱导mPTP敏感性;凋亡标志(Cyt-c释放、Caspase活性);必要时TEM复核超微结构。
  3. 三级(情境与暴露相关性):在临床相关Cmax/自由药物浓度与多时间点暴露下重复一级/二级读出;叠加应激情境(β-肾上腺素能刺激、轻度低钾/低氧)以评估阈值下的失稳风险。

5) 数据判读:把“是否损伤”升级为“如何损伤”

  • 指纹化:将ΔΨm↓、ATP↓、OCR↓、mtROS↑、mPTP敏感性↑、形态破坏等组合,映射到“复合体抑制型”“脂代谢抑制型”“氧化应激主导型”“mPTP通道型”等类别,便于与药理机制/化学母核关联。
  • 与致心律失常风险对话:线粒体失能可通过ATP耗竭/红氧失衡影响离子通道电流密度与动作电位平台期,从而改变心肌兴奋性与复极稳定性。
  • 暴露一致性:坚持“体外效应浓度 vs. 临床自由Cmax”比对;若仅在远高于临床暴露的剂量出现毒性,应谨慎权衡其临床相关性。

6) 集成到心脏安全体系:与ICH E14/S7B相辅相成

应建立“线粒体毒性 + 致心律失常风险”双支柱的前临床评估平台:前者解释结构/代谢层面的心肌损伤,后者覆盖复极/节律风险;两者合并,能显著提升心脏安全的可解释性与预测性。

7) 实操清单

  • 模型优先级:成人原代 > iPSC-CM。
  • 核心读出:ΔΨm、ATP、OCR/ECAR、mtROS、mPTP、TEM/高内涵形态、复合体I–V酶活/表达。
  • 暴露设定:临床相关Cmax±安全边界;多时间点;必要时加入应激背景。
  • 判定规则:建立多指标组合阈值与分级(无/低/中/高)。
  • 整合输出:与电生理/QT信号、E14路径及早期临床ECG共同解释风险。

参考文献

  1. Tang X, Wang Z, Hu S, Zhou B. Assessing Drug-Induced Mitochondrial Toxicity in Cardiomyocytes: Implications for Preclinical Cardiac Safety Evaluation. Pharmaceutics. 2022;14(7):1313. doi:10.3390/pharmaceutics14071313.

相关新闻

电话咨询

联系电话:

025-58277019

微信咨询

打开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